这几年,『性别对立』似乎成了一种潮流。
社交媒体上,女生调侃男生『油腻』『废物』,男生则反击女生『拜金』『绿茶』。短视频平台的评论区里,动辄就是『男的不行』『女的现实』。一段情侣的吵架视频都能引发数万条留言,仿佛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把对方性别拖上审判台。
有时候,看着这些吵闹,我会觉得好像生活在一个被分裂成两半的世界。
可真的是这样吗?男女天生对立吗?
我并不这么认为。
我也曾经被这种叙事裹挟过。
朋友和男朋友吵架了,就感叹『唉,男人都是大猪蹄子』;同事吐槽女朋友花钱多,就顺嘴说『女人不都是这样嘛』。当时说得轻松,但仔细想想,背后其实是一种懒惰的思维方式。
为什么懒惰?因为它让人不用面对复杂的个体差异。个体问题被『性别』这个巨大的筐装进去,就好像找到一个统一答案。
但这种答案,从来不是事实。
真正的对立,不在男女之间,而在愚蠢之间。
愚蠢的典型特征,就是『以偏概全』。一个渣男让她失望,她便认定『所有男人都靠不住』;一个拜金女伤了他,他便觉得『所有女人都现实』。这类判断听起来掷地有声,其实只是情绪的投射。它不是洞察,而是逃避。
于是,『性别战争』成了一种快餐逻辑:轻松、刺激,却毫无营养。
真正的生活,却常常揭穿这些幻觉。
地铁上,一个女孩主动给抱着孩子的男人让座,旁边的阿姨却摇头感叹:『现在的男人啊,真不顶事。』可笑的是,这个『不顶事』的男人一路小心翼翼地哄孩子,从没喊过一声累。
小区门口,大爷们下棋,大妈们在聊婆媳矛盾。有人感叹:『女人就是爱碎嘴。』可那位大爷在下棋时,一边嫌弃搭档走错棋,一边碎碎念了半小时,毫无差别。
朋友聚会时,女生抱怨男友打游戏不理她,男生吐槽女友追剧太沉迷。可最后,他们还是一起点了夜宵,看同一部剧笑到半夜。
这些场景让我越来越确信:所谓的『男女对立』,很多时候只是『傻子滤镜』在作祟。换个角度看,它们都只是『人类的小毛病』,和性别无关。
当然,性别对立并不是凭空出现的。
社会在塑造男女角色时,早已埋下了偏见的种子。女孩从小被告诫要温柔、要体贴;男孩则被要求坚强、要独立。等到他们进入社会,这些框架就被不断加固。于是,一个温柔的男人容易被笑话『娘』;一个理性的女人则被说成『冷漠』。
正如西蒙娜·德·波伏瓦在《第二性》中的深刻洞察: 『女人不是天生的,而是逐渐成为的。』
性别角色,是社会的建构,而非天生的本质。我们很多关于『男女差异』的固有印象,往往是文化叙事塑造的结果。当这些叙事不断被重复,人们就容易拿它来解释一切矛盾,甚至把个体的错误,轻而易举地安在整个群体头上。
可当我回头看生活中真实的片段时,却看到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。
男孩凌晨冒雨去接下班的女友,不计得失;女孩耐心倾听男友的焦虑,愿意陪伴;父母在激烈争吵过后,第二天依旧会在餐桌前为对方夹菜。
这些场景让我明白,人与人之间的羁绊,建立在真诚、尊重和理解之上,而不是性别。
如果一个人非要挑动矛盾,那多半不是出于理性,而是因为内心的空虚。毕竟,真正有爱的人,从不需要通过贬低另一个群体来抬高自己。
正如米兰·昆德拉提醒过我们的: 『人类一切的智慧,包含在这两个词里——等待和希望。』
等待彼此成长,希望共同前行,而不是制造『对立和撕裂』。
『性别对立』看似是男女之间的矛盾,实际上,它揭示的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偷懒:用标签代替理解,用情绪掩盖复杂。
聪明的人,会看见个体;愚蠢的人,才会跟着偏见起舞,把以偏概全当成真理。
所以,请别再被那些激烈的口号裹挟。世界上没有『男 VS 女』,只有『蠢 VS 醒』。
男女之间,本该是并肩走路的伙伴,而不是隔河对望的敌人。真正的对立,从来不在『他和她』,而在『一个人和自己没长大的心智』。